12月17日,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系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兩個項目,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2個非遺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居世界第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世界各民族在與大自然的相互融合過程中所產生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知識不斷傳承、創新和積淀的成果,是一個民族的生命記憶和文化基因,也是一個國家和地區文化精神的精華存留。太極拳和送王船成功申遺,表明我國非遺項目繼續顯示出強大實力,繼續領跑世界。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事實上,非遺對中華民族精神的構建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也具有很大的傳承性。如果民眾在平時深度參與其中,就將使我國的非遺項目入腦入心,讓非遺更好地得到保護和傳承。
要讓非遺與時俱進地保護和傳承,就必須使其更貼近生活,讓其融入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那些耀眼的工藝、美術、技巧、絕活等,總是能被人們在生活中踐行。其實,非遺傳承的方式多種多樣,而“非遺即生活”就是最好的傳承方式。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生活中再現,就能令其魅力無窮,使人們生出對傳統文化的自豪感。
我國非物質文化資源十分豐富,涉及傳統技藝、民俗、曲藝、民間文學等方面,對此,應整合歷史文化資源,建立傳習基地,創新發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立足于現實,結合實際加以創新,使先進文化不斷豐富和發展,讓非遺服務于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使其代表人民群眾的共同利益,并為人民群眾所接受和喜愛。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增強民族身份感和認同感的“引航燈”、社會和諧的“助推器”、國家發展的“軟實力”、促進民族團結的“壓艙石”,體現著民族精神。如果是中國的非遺項目,那無疑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歷史脈絡和魅力。由此,讓民眾更多地參與其中,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尋常百姓生活,就是為非遺的保護和傳承盡心竭力。(劉天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