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看“百縣千村行”更多報道。
四川在線記者 侯沖 唐澤文
“‘薩拉’黨支部,這是什么黨支部?”12月13日,在普格縣蕎窩鎮云盤山村的株木樹臨時村集中安置點,記者在一間辦公室前,對門上掛有“‘薩拉’黨支部”的牌子研究了半天。
“‘薩拉’是彝語越來越好的意思。‘薩拉’黨支部是臨時黨支部,也是帶領群眾把日子越過越好的黨支部。”蕎窩鎮黨委書記曲木日沙笑呵呵地解釋。
為什么要在安置點內設立臨時黨支部?云盤山村第一書記楊洪介紹,村子有貧困戶515戶共2633人,其中451戶2404人為自主搬遷戶,來自涼山13個縣及攀枝花市。由于自發搬遷群眾數量眾多,且多來自涼山各縣,云盤山村也有了“小小涼山”的外號。
考慮到外來群眾如此之多,為確保完成脫貧攻堅、禁毒防艾、生育秩序、控輟保學等工作任務,云盤山村按照“集中代管、分村管理”原則成立了小田壩、株木樹兩個臨時村,并在每個臨時村成立臨時黨支部。“薩拉”黨支部,就是株木樹的臨時黨支部。
“薩拉”黨支部成立后,首先就在當地貧困老鄉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工作中發揮作用。隨后,又推動在安置點附近建起了小學。為了幫助安置點134戶建檔立卡搬遷貧困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在“薩拉”黨支部牽頭下,株木樹又發展了700畝烤煙、400多畝青花椒及七八百畝的果樹產業。
如今,曾經自發搬遷的村民又自發團結在“薩拉”黨支部周圍。他們相信,有了“薩拉”黨支部,未來的生活肯定會繼續“薩拉”下去。